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5-10-04 07:21:15,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一、校园安全知识灯谜?
以下是一些校园安全知识灯谜,供你参考:
1.谜面:出门上路要小心(打一校园安全用语)
- 谜底:交通安全
2.谜面:消除火灾隐患(打一成语)
- 谜底:防患未然
3.谜面:小心火灾(打一字)
- 谜底:焚
4.谜面:严禁烟火(打一字)
- 谜底:灾
5.谜面:塞北女人称孤道寡(打一安全用语)
- 谜底:消防
希望这些灯谜能够帮助你宣传校园安全知识。
二、“校园安全我知道”中有哪些校园安全知识?
一、校园十大安全问题:
1、 来自学生之间的暴力、打斗行为。
2、 来自学生之间的欺诈、侵权行为。
3、 放学后,来自校外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侵害。
4、 厕所、校园死角学生聚伙吸烟、打斗行为。
5、 商店、食堂、小卖点的食品安全。
6、 由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7、 校园内部的丢窃,包括自行车丢失。
8、 失火、触电、溺水,中毒。
9、 理化生实验,体育运动中的意外伤害。
10、 课间、室外活动时行走、上下楼或违纪攀爬造成的伤害。
二、校外安全十大问题
1、 校门外道路交通事故。
2、 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打斗、伤害行为。
3、 学校周边发生的敲诈、侵权行为。
4、 校外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言行和心理威胁。
5、 在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引发的侵权和伤害。
6、 因学生旷课、逃学、离家出走在社会上发生的不安全因素。
7、 上网游戏、聊天、不健康书刊音像作品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8、 社会黄赌毒现象影响学生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9、 社会不法分子对青少年的引诱、拉拢、教唆。
10、 父母离异,单亲,空巢留守、私租房屋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三、校园安全知识100字?
1、在校时间学生不得无故离开学校,有事外出得向班主任请假。
2、学生上课要遵守纪律,要听从老师指挥,特别是体育课、活动课等,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3、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4、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道玩耍,严禁从楼梯把手上滑下。
5、不喝生水,不买无证小摊的食品,不吃过期或变质食品。
6、不带利器及易燃易爆物品来校,不做危险游戏。
7、午间用膳要服从教师的要求,不在用膳时讲话、嬉戏或做其他事情。
8、注意用电安全,不要乱摸乱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开关、插座等。
9、学生放学回家要按时离开学校直接回家,不要在教室、校园内逗留,也不要在街头游逛。
10、上下学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看清来往车辆,要走人行横道。学生乘车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不乘坐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如摩托车、三轮车、货动车等),不乘坐超载车辆。
四、校园消防安全知识?
一、教室防火。
教室走廊安全通道应保持畅通,防止遇到突发事故不能及时逃生疏散。
二、实验室防火。
学校要严格管理化学实验中易燃易爆物品。学生对化学实验中易燃易爆物品掌握程度不够,如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操作失误或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
三、宿舍防火。
不吸烟、不乱扔烟头,不可在宿舍私拉乱接电线,不可在楼内焚烧杂物,不可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热毯等大功率电热设备,不可在宿舍使用酒精炉等明火器具,不可随意损坏宿舍楼道消防器材。
五、校园防侵害安全知识?
单独外出注意防范。
(1)不要走僻静的道路。坏人一般选择偏僻的小路或街道、废弃的厂房、公园里行人较少的小树林、影剧院的角落、网吧附近的阴暗处等地方作案,如果通过这些地主要做好准备,以防遭受犯罪分子性侵害甚至人身伤害。
(2)夜间单独外出要格外小心。晚上6点到凌晨6点是性犯罪高发时段。特别是夏季的夜晚更是性侵害发案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女生外出时不要穿着过分暴露,以免诱发性犯罪。上街或外出也不宜携带过多的钱物。劫财劫色常常是相连的,许多歹徒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时,往往从劫财开始,到劫色结束。
(3)不要长时间与异性独处一室。女生去老师的办公室或寝室、男生的卧室,一般不宜超过30分钟。密闭的空间和熟悉的人,容易使女生放松警惕,遭受对方的性侵害。与陌生男人相识,不要轻率地跟随其回家或者去酒店,也不要喝对方提供的饮料,以防其在饮料里放催眠药,使自己丧失反抗能力。
(4)女生独行时,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如果发现有人尾随,就尽快改变行走路线,想办法甩掉对方,如到派出所、治安亭、交通岗,以此阻断对方的跟踪,也可以采用逆向候车、突然过街道乘公交车辆的方法甩掉对方。 应对性侵害的方法。万一遭遇性侵害的犯罪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应采取灵活的方法应对。提供以下方法: 在遇到陌生人欲实施性侵害,要机智应对。在僻静的街道、楼房的拐角处、小树林等行人少的场所,尽量保持冷静,与对方周旋,斗智斗勇。遇到熟人欲实施性侵害,应明确表示反对,态度应坚决。其实发生性侵害大部分会是熟人,如同学,网络结交的朋友,周围邻居等。遇到这类情形要敢于说“不”,理直气壮地让对方“住手”,想法让对方明白这样做是违法的行为。随即迅速离开现场,防范对方纠缠。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大胆拒绝,就可以使对方终止侵害行为。万一不幸受辱,不要说刺激罪犯的话,避免激发加害者杀人灭口。及时报警,并保留提交证据。如果一切努力都失败,还是受到侵害。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坏人的错。一定不要惊异或感到羞耻,要勇敢面对现实,及时告诉自己的家长和老师并报警。
六、校园安全知识10条?
以下是校园安全的十个注意事项
1. 不迟到、不早退,不能按时到校或提前离校要请假;不去网吧、酒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场所
2. 走人行道,靠右行;过马路走斑马线,走天桥或地下通道;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不在马路上、车辆周围玩耍
3. 乘校车,系安全带;到校时及时下车,小学生回家时见不到家长不下车;不坐三轮车、农用车等无客运资质的车辆,不顺搭陌生人的车辆。
4. 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上马路,未满16周岁不骑电动车;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不在机动车道骑车。
5. 避开暴雨、雷电、冰雹等恶劣天气上下学。
6. 在校时间不得无故离开学校,有事外出得向班主任请假
7. 听课必须遵守纪律,必须遵从老师统一指挥,特别就是体育课、活动课等,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体育器材
8. 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9. 上下楼梯靠右行,无此楼道嬉戏,不得从楼梯扶手下
10. 不带利器及易燃易爆物品来校,不搞危险游戏
七、冬季校园防滑防冻安全知识?
校园冬季防滑安全小知识
一、注意防寒保暖
适当增加衣服、穿好棉鞋棉袜,戴好手套,帽子、围巾,防止冻坏身体、冻伤手脚,防止感冒。
二、注意防滑
1、首先雪天穿鞋要讲究。路面容易结冰,不要穿皮鞋、硬塑料底鞋,最好穿保暖、防滑性好的鞋子,或者抓地较好的运动鞋,而且应尽量稳步前行,以防止滑倒引发安全事故。
2、各种楼梯和转弯处遇到雨水或积雪易结冰,因此,应注意及时清扫楼梯口及转弯处的雨水或积雪,不让出口结冰。
3、禁止打雪仗,防止将积雪带入,增加发生滑倒的机率,同时增加卫生清扫的难度。
4、在入口处铺上垫子或纸壳,把防滑措施落到实处。
5、及时扫雪,防止路面冻冰。
6、如果路上真的.不小心突然摔倒,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因为这种摔倒姿势最容易造成手臂骨折。一旦摔倒发生骨折,切不可乱揉乱动,以免加重伤情。
三、要注意防止交通事故
1、出家门的时间要比平常提前,留出等车、堵车或其他意外情况所需的时间。
2、家长要注意骑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安全。在雨雪、雾天,骑车时,一定更加小心,自行车轮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不易滑到;走自行车道;精力集中,慢骑车,与前面的行人、车辆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尽量穿颜色鲜艳的外套,引起司机的注意;过路口时下车,推车过马路;选择雪层浅的平坦路面,不要急刹车,急拐弯,防止因惯性摔倒。
八、校园防震安全教育知识?
1.地震基础知识:了解地震的起源、地震波、震中和震源等基本知识。
2.逃生技巧:了解逃生路线、疏散方式、逃生设备和疏散时间等,提高逃生自救能力。
3.室内安全:了解室内安全重点部位,如桌椅、门窗和避难角等,熟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
4.防护措施:了解地震发生时需要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如躲到桌子底下、躲在墙角等。
5.心理疏导:遇到紧急情况时,心理素质的稳定也很重要。学生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6.救援知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方法,学会当地的紧急救援电话,了解救援队伍和物资的组成和分配方式。
最后,学生们应该积极参加校园地震演习,增强应急逃生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更加从容和安全地应对。
九、校园安全反恐防暴知识点?
1、不能盲目与罪犯搏斗
2、第一时间判断出可以逃离的方向,分散躲避,逃离。并且一边跑,一边大声呼救,目的是让老师等其他大人听到你的呼救来营救你,也会给周围正在玩耍的同学提个醒,告诉他们校园里有坏人,要赶紧逃离现场,躲避起来。
3、及时报警(报警时要冷静,说清发生了什么事,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有几个歹徒,我们的联系电话是多少。) +请同学们告诉我报警电话是多少?
(1)遇到陌生人问路时,可以指给陌生人方向,告诉他怎么走,但不要为他带路,特别是偏僻的地方。
(2)如果遇到陌生人不怀好意时,要敢于斗争,但不能蛮干,要有智谋,必要时要高声叫喊,要注意陌生人的相貌特征。
(3)要记住自己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发生问题时,要及时和家长联系。
(4)晚上最好不要一个人出门去玩。
(5)晚上如果到外边上厕所,要有大人陪着
十、急求~~电工安全知识读后感?
读后感电工方面很好写:总结:电工行业特殊性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等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技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