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成为柳州物质文化的原因?

admin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4-12-14 10:17:21,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2007年底,为响应由当时文化部部署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区文化馆开始全面普查城区内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情况。在普查中,遍布城区大街小巷的螺蛳粉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

对土生土长的柳州人来说,螺蛳粉早已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深植在味觉基因中,是柳州的符号,也是柳州人的乡愁。在城中区,螺蛳粉实体店分布集中、密度大,2007年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外来食品正来势汹汹,出于保护传统美食和大众味觉记忆的想法,城中区文化馆决定对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进行申遗。

2008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成功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时隔13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又成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2019年4月份起,城中区文化馆根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要指示及要求,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的正确指导下,以及在区委区政府、相关行业的支持推动下,积极成立非遗专项申报工作小组,按时按质完成“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项目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材料整理上报工作。

柳州人食用螺蛳的历史可通过考古发现追溯至2.6万年前;明代文献记载则证明当时柳州市面上已出现经营性米粉。

虽然历史上无确切记载第一碗螺蛳粉诞生于何时,但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惯常认为螺蛳粉的雏形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初。彼时被称作“桂中商埠”的柳州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那时的城市中心,也就是如今城中区所处的位置,米粉得到快速发展和传播,民间开始将米粉和螺蛳混合烹饪。随着时间推移,腐竹、花生米、豆角等各种辅料也被盛进这碗小小的粉里,最终形成螺蛳粉配方,并通过家传和师传在民间流传开。

改革开放后,城中区出现了爱民、秋菊等一批手工制作螺蛳粉的小店。一开始这些店大多是路边摊,有的甚至连固定铺面都没有,老板每天将做好的螺蛳粉用扁担挑着走街串巷地卖。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这批较早出现的螺蛳粉店大多数都已焕然一新,有的甚至发展成了全国连锁。

青云小南路、红光桥底、文化大院、罗池路、金鱼巷,城中区成为了螺蛳粉网红店的聚集区,走进城中区的老街老巷,一定能嗅到螺蛳粉的味道。

螺蛳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刷新了柳州的文化符号,加深了维系柳州人集体记忆的纽带,充实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同时对研究壮族地区和南方稻作文化、饮食文化的发展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技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人围观)
技巧网

技巧网JiQiao123.Cn

一站式技巧大全,为您的生活节省时间提升效率加点快乐!

335860 技巧数
24 使用数
846689673 学艺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技巧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